郭淮接上刚才的话题。
“在那种时候,与其坐以待毙等待陈晓松发掘真相,不如先发制人。
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所以你跟白冰冰策划了这起撕脸杀人案。”
“在她清醒的时候我们共同策划的,目的就是同时解决陈晓松和蒋浩天他们。”
“相当大胆的想法。”
“首先我和她通过交友论坛选择一些对象。
她负责联系男人,我负责联系女人。
由我亲自动手。
撕掉被害人脸皮,在墙壁上写findingface,都是为了引人注意,通过媒体和人们的风传,把这个消息传扬出去。
平常人不明白其中含义。
不过,对于当年那些参与绑架叶倩颖的人却犹如晴天霹雳。
白冰冰当初假扮叶倩颖逃出文革旅店后,就给蒋浩天他们发送了一条短信,内容是——‘我去寻找我的脸,找到时,我就回来。
’她发这条短信,原意只是想震慑一下他们,现在被我们利用,与撕脸杀人案前后呼应,成了刺激他们的手段。”
“这些人看到新闻后,得知杀人案就发生在叶倩颖老家,肯定惶惶不安,疑神疑鬼,最后忍不住就想要来了解实情。
结果正中你们下怀,正好给你下一步施行谋杀计划做了准备。”
“同时,我想方设法将陈晓松变成杀人凶手。”
“聪明的计划。
移花接木。”
陆小棠感叹。
“对付陈晓松不容易,我不止一次潜入他家调查他,发现了一些他写过的小文章。
我于是突来灵感,白冰冰可以伪装叶倩颖,我为什么不能伪造陈晓松的日记?把文字和纸张按照年代做旧对我来说小菜一碟。
唯一麻烦的是模仿陈晓松的笔体。
这时我想到了一个人。”
“董树强!
?”
陆小棠猜。
“对,一年前他因为吸毒被我们抓住过。
不过他为人忠厚又很讲义气,除了吸毒没有其它恶习。
我一时动了恻隐之心,就网开一面,故意少算收缴的毒品量,帮他免除了牢狱之灾。
他对我心怀感激,一心想要报答我。
所以,我找他帮忙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我给他看了陈晓松的笔迹。
然后给他一份我写的草稿,让他模仿陈晓松的笔体和口吻抄在旧日记本上。
我本身对犯罪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
我把诸如杀人犯幼年三大特征这一类典型的反社会犯罪心理案例稍加修改,写在了他青少年时期的日记里。
这样就会使他成年后的连环杀人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