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林愣了愣,赶忙说:“我们并没有办法证明那个电话就是凶手打来的。
很有可能是报警电话。”
“报警电话?一个路人怎么可能知道地里埋着尸体呢?”
“也许,”
王树林继续强硬道。
“他无意中看见凶手埋尸体了。
但是不敢报警,害怕遭到凶手报复。”
罗炎麟一笑。
“姑且认为这个假设成立。
但是还有一点难以解释,凶手为什么要把尸块埋在熊池对面的山坡上,我问过毛平。
那里并不公园中很隐蔽的地方。”
“……”
“最后一点,如果凶手把人头扔进熊池仅仅是为了毁掉被害人的容貌,未免小题大做。
他完全可以用刀子把人脸划烂。”
王树林下眼皮开始跳。
“你是想推翻我的论断?”
“总体来说,我并不否认你对案件的推理有道理。
有可能你是对的。
但是,不能排除另外一个可能也同样符合逻辑。
你认为凶手跟被害人熟悉。
但,如果他们不熟悉,我们就得通过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整个案情。”
“他们不熟悉?”
“换句话说,你是站在传统角度进行分析推断。”
罗炎麟泰然道。
“强调理性的因果论。
传统的犯罪动机无外乎建立在愤怒,贪婪,贪财,妒忌,复仇等等情感问题上。
当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发展到极端,就造成了犯罪。
有人丧命,有人受伤。
于是只要警方充分了解被害人的生活圈,寻找矛盾点。
最后站在被害人角度反向推理就能知道凶手是谁……”
“……可是,随着现在社会发展。
越来越多没有明显动机的犯罪日益增多。
全世界警界的破案率都在逐年下降。
虽然科技手段日益完善。
但是,人心堕落的似乎更快。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凶手,也许跟被害人并不认识。
他杀死被害人,并且砍碎她的理由,也许并非因爱生恨,只不过是他想那么做,只是恰好在错误的时间里碰到了倒霉的被害人。”
王树林听得暗暗心惊。
他表面掩饰住不安,装出不以为然。
“这样的凶手只是你在教科书里看到的吧。
就像那个什么来着,英国的那个杀手……”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伦敦怀特查佩尔区的碎尸者杰克,也有人称之为开膛手杰克。”
罗炎麟说。